两个黄鹂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想写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但想想这诗确是过于流俗了,虽然我今天怎么都会聊到“两个黄鹂”。牛群大大说过,是“职业女性”可不是“职业杀手”,所以是“两个黄鹂”绝不是什么“两只蝴蝶”。
这是一首属于夏日雨后初晴的诗句,让我想起了前日去朋友那喝茶论道,朋友因为我去便新启了一饼“薄荷塘”熟茶,我看着他站立在硕大的办公桌旁,边向我介绍这款茶边用茶针小心翼翼的从茶饼侧边插入然后撬起一片又一片,霎时仪式感涌上心头,彼时我想,这大概就是饮用普洱茶专享的一种过程吧。当朋友撬到最后仅剩一个“茶核”时,匆匆忙忙找来一个白色信封,把这柄“茶核”熟练的放了进去,盖上封顺手递给了我,“回去感受一下吧。”我当下欣喜若狂,想来出口便是“这是怎么话说的……”但瞬时觉得有些丢面儿,就甩出了“不行不行不行,我不能拿不能拿……”不过这类故事的结果一定是各得其所,朋友享受“给予”,我享受“获赠”,皆大欢喜,天下太平了事。
当拿到黑黄鹂这个耳塞的时候我大抵也是这种心情,只是性质有些许不同,前段是“赠与”,这是“借与”。但当时的心情已足以媲美那柄“茶核”,毕竟价值摆在那里,谁也不能漠视。黑黄鹂之前我是听到过的,猴年农历年前,我站在两节透亮的玻璃柜台前拿着iPhone和mojo(英国和弦出品的一款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一本正经的试听,不知道是心不在焉还是商场里的气氛不对,怎么听怎么难过,人声好是好,但声场不免太怪了些,无论乐器还是人声统统挤在中间,低音混混闷闷的,就这也值?试听之后对它的小弟灰黄鹂却颇为满意,兴高采烈的抱了回去。听了大半年,声音怎样先不提,耳朵却因灰黄鹂变得敏感了起来,仿佛《武林外传》中老钱解释男人为什么脚底都长鸡眼一般,“跟老婆藏钱,隔得!”“职业病”也不过如此吧。
流火七月,朋友送来了黑黄鹂,虽然上次印象不佳但这次终于有机会长时间感受一下了,还是颇为受用。而且这次手上有了老人家的DP与黑黄鹂正好组成了一套“小西装”(同一品牌的音频设备称之为“西装”,如同同一品牌的西装,合身、效果好。)。由于朋友一同送来了飞朵天狼星,一听下去感觉黑黄鹂的素质被妥妥的比了下去,搞得我那段时间听天狼星要远多过黑黄鹂。两个耳塞价格差不多(天狼元,黑黄鹂新版元),但天狼星比黑黄鹂多了一颗中低频单元使得1圈3铁三分频的黑黄鹂就显得性价比不那么高了,但跟这玩意儿谈性价比是不是太傻了点儿……
后来天狼星因为原装平衡线的问题返厂保修,手上也只有黑黄鹂了,只能好好听听吧,这一听不打紧,听的我“耳油四溢”,“脑放顿开”。没这么难听啊,年前我听到的到底是什么耳塞啊,难道是假的黑黄鹂?黑黄鹂的听感比之天狼星虽说少了一丝素质,却多了一份味道。听一些经典港台歌曲应该说十分合衬,至少是圈铁的“标杆”声音之一,怨不得飞朵的老板指着黑黄鹂说,卖不过人家啊,人家的调音讨巧啊(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取自林sir的评测)。有人听了黑黄鹂的人声觉得惊为天人,我倒觉得未必如此,跟有些顶级动圈型号比起来韵味和自然感来还是要差一点(但人声解析和密度要好很多,个人意见做不得数的),说到底黑黄鹂的人声还是由动铁发出来的,只是丹麦声扬的动铁单元比起美国楼氏的动铁单元在“铁味”(干、冷、硬、单薄、没感情、高音亮、低音量小速度快。想象一下老式收音机里的声音,座机电话里的声音,没这么严重,但声音基底就是这种类型)上没这么明显罢了(丹麦声扬和美国楼氏是全球最主要的HIFIi级动铁供应商,注意,是HIFI级,不HIFI的遍地是,国产品牌很多,助听器上随便拆拆就能看到。)。
但凡动铁单元人声稍有这么点韵味,位置稍有贴耳,密度一大就“一惊一乍”的大多是入门用户(许多大烧家听不惯动铁人声),我只能说在块耳塞这个级别,这样的人声绝对已经是惊喜,我个人也是颇为欣赏和喜欢,周华健、李宗盛、林忆莲、苏慧伦等滚石老将们均可拿来一战!而且黑黄鹂的阻抗和灵敏度数值理想,手机已经可以妥妥推好,相比天狼星还要来的更好推一些,金菊花(乐途pawgoldHI-END级随身播放器)在高推力档甚至把它推出了底噪……
要说它的缺点呢,还真是一大堆啊,比如说低频量有些大,有些软,弹性不足,但还是蛮好听啊,很过瘾。解析在这个级别里也不是最好(当然也很好!),比之天狼星就有差距,但要这么高解析干什么呢?我又不是天天细数歌曲中木吉他到底有6根弦还是12根弦,整体还是蛮好听啊,暴力解析只会破坏它的气氛,没有味道了。声场也不够大,天狼星无论纵横都甩它一圈,但还是蛮好听啊,又不天天听大编制交响,天天贝多芬、莫扎特我应该会疯掉,周华健用不了这么大的声场,即便纵向声场感觉略有些挤,也是为了这个味道必要的牺牲。动态瞬态皆不如天狼星,但就是蛮好听没别的,相信我,它真的很好听,适合长时间聆听,慢慢体会它的味道是件颇幸福的事。在这一点上天狼星就略有不足了,长时间聆听下因为缺乏味道的支撑还是会让人觉得有些累,有些干。再一个就是佩戴有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朋友都觉得它三出音口的导管设计有些变态了(粗),塞上它会有满满的“饱胀感”,可能我还好,多年的听音经验已经使我的耳道变得“宽阔”了许多,个人认为只要不特别去往里塞的话还是挺舒服的(因人而异),不过再不舒服都抵不过它好听啊。
既然说黑黄鹂,那顺带聊聊它的小弟灰黄鹂。但凡听过灰黄鹂的朋友第一印象都很好,声场大,相对清淡,人声不近不远比较耐听,素质在元档里谈不上最好,至少也是中上水平,总之就是听起来相当舒适。纸面上它只是比大哥黑黄鹂少一颗高音动铁单元,不过因为它使用的是楼氏复合动铁(著名动铁单元型号,曾经使用在早期AKG的K上而一战成名,一高频一低频),跟他大哥所使用的声扬动铁单元声音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所以灰黄鹂怎么听都不像是黑黄鹂的小弟。然而听下来它却更像是天狼星的马仔,我觉得取名天狼星β(天狼星是由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α和亮度一万倍弱于它的天狼星β组成)之类的可能更贴切。关于天狼星到底是使用的谁家的动铁单元我确实不得而知,官方信息只是说专门的定制动铁单元,大概就是动铁生产商根据飞朵的要求定制生产的单元,不过从长时间试听的风格感受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楼氏的产品(个人推测,概不负责),所以我才会说灰黄鹂怎么听都更像天狼星的小弟。刨去个人对它佩戴上的怨念(其实它的佩戴没什么问题,挺舒服的,导管设计也比黑黄鹂细一圈,只是我的耳朵对它有些敏感),其实灰黄鹂在元档里还是很称职的(素质过硬,听感良好),没什么太大的毛病,当然相对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特点。
最近一口气说了3条圈铁耳塞,怎么也得深入聊聊圈铁耳塞最为人诟病的问题——频段衔接问题。我们还是先来说说圈铁耳塞的原理,以前耳塞要不动圈,要不动铁,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各自有各自的拥趸。顶尖动圈单元低频质、量、氛围以及声场都相当优秀;动铁单元整体解析更好,高频亮度、延展更好。而这些因素就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为什么我们不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组成一个更好的耳塞呢?利用音箱和多单元动铁耳塞上的分频技术做成圈铁耳塞顺势就变成了现实。一如人们的想象,这样的耳塞确实兼具两种单元的优点,但同样带来一个问题,那就各频段的衔接问题,不是同一种发声原理发出的声音拼接在一起必定会出现过渡不自然的情况发生。问题是,它严重吗?早期这类耳塞产品如:ue的5EB衔接情况相当严重,听多了非得变成神经病不可(精神分裂),好似一个胖子穿了一件极塑身的衣服,自己难受别人看着也难受。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圈铁分频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AKG的K开创了万元圈铁的先河,成就了一代经典,随之而来的圈铁产品一浪高过一浪,黑黄鹂和天狼星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以现有的顶尖圈铁分频技术,能听出衔接问题的似乎仅限发烧友,非烧友听到黑黄鹂这个级别的圈铁耳塞时%会发出“哇哦!哇塞!我靠!”之类的惊叹,伴随的眼睛放出光彩,手舞足蹈之类的常有。而发烧友常用“不自然”、“怪异”之类的词汇来阐述他们对于黑黄鹂的不满和不屑。
小说作品《遥远的救世主》(也有影视作品)中丁元英跟芮小丹饭桌上讨论了一段关于文化属性的话题,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势。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进而解释强势文化的时候,他讲道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我不敢说圈铁耳塞在未来是否会是发烧圈的强势文化,不过至少是强势发展方向之一,反其道而行绝不是正确的市场行为更不是理智的烧友行为,我们还得多欣赏,多鼓励,尤其是国产厂商在这类领域当中的努力,使这项技术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提高素质和听感的同时降低价格。
好啦,今儿就唠叨到这吧,过两天我将会更新金菊花年新版的简单听感评测,有兴趣的朋友持续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头皮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zwc.com/jyzl/6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甲堂治疗灰指甲,保证一次见效,两次治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