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黄沙老街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60xh.com/xinwen/3259/65468.html

散文】黄沙老街作者:黄君霞

黄沙街真的很小,窄窄长长,两辆小车相遇,错车都很困难。可这条蜿蜒逼仄的小街,却承载了我许多快乐的回忆。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那时候街道还是土街,我们一群小孩子天天在街上玩,捉迷藏、跳房子、丢沙包、跳绳、滚铁环等,夏天下雨天,我们还赤着脚和“泥巴拌汤”,将泥水用脚搅拌得稀糊均匀,踩在脚下软绵绵的。父母上工走了,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在街上玩,一不担心跑丢了,就那弯弯曲曲一条街,不会迷路,二不担心交通安全问题,因为那时几乎没有车,自行车也不是家家都能有的,更不担心会被人贩子偷走,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娃多粮缺,谁会偷个别人家孩子增加自己家的负担!

春节,街上更热闹,小孩子们正月初一一大早就上街比新衣服新鞋子,爱美真的是天性,小小的我们会互相比较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样式,互相帮忙编辫子,渐渐地学会了四股辫、六股辫、蝎子辫等,自己想办法,花样翻新;大人们趁农闲在街上晒太阳,聊天,探讨孩子们衣服的样式和做法,那时候衣服都是母亲们手工缝制的,孩子穿的好看,自然说明母亲是心灵手巧的,然后回家包元宵包饺子煮肉,满满的幸福。

春暖花开,街上还有交流会,那时黄沙的交流会在南北二乡都很有名,谓之“三月二十八会”或者“骡马会”,这是春耕后夏收前的物资交流会,不仅有牛羊马骡市场,还有各种农具和农产品,衣服鞋袜都有,因为要换季了,短袖凉鞋占了半条街,四方乡镇都来赶会,此时,能买到你所有需要的所有西,还有耍猴戏、马戏、魔术的,还有治鸡眼、祛癍瑕、打耳孔、算命的等等,会期大约半个月,那半个月时间街上天天水泄不通,小吃、凉饮生意特别好。

夏天,白天街上几乎没人,大人们下地干活,或者在家做家务,晚上,都端上凳子,坐在街上,拿着蒲扇聊天歇凉,那时感觉好热,好多人索性把床或者躺椅搬到街上睡一晚,我记得我也睡过,第二天醒在家里,估计半夜被父母抱回去了吧。小街的南边是汉江河,那时河底全是沙子,而且色黄如金,“黄沙”之名应该就是这样来的吧,那时我们春夏秋冬都在河里洗衣服被单,夏天时,两脚浸在水中,河底沙子细细地流,脚底板痒酥酥的,感觉好极了!我们把衣服掏出来泡在某个清澈的水潭里,装衣服的筐子放到较深的水里,等洗完衣服,猛地一提筐子,框子里往往有大小不等的鱼儿活蹦乱跳,手巧的母亲们会剖好洗净炸成面鱼。

后来,随着公路通车,原来交通繁忙的川陕公路逐渐被冷落,成为乡间公路,衔接川陕公路的黄沙街也相应萧条。经济越来越发展,蔬菜粮食已经大面积种植,再也不是黄沙周边居民能够消化得了的,人们逐渐把农产品运往县城甚至市区去买。有的见多识广的农民,已经不种菜了,而是专门组织外省外市的人用大车来收黄沙的蔬菜和粮食,不仅自己从中赚钱,也带动了黄沙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小街也就失去了往日交易买卖的喧嚣和热闹。

如今,小街早已经铺成了水泥路面,两排楼房高低不齐,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模样,许多年轻人出外打工,好多在城里买了房,定居在城市里,街上老人居多,我们回家看父母,街道两边高台上,熟悉的老人们坐在那里,目光随着我们的身影而转动,真诚地热情招呼:回来看你爸妈呀?我总是高声欢快地回答,是的,接着缀一句“黄沙问”:饭吃了吧?

父母还是喜欢乡间生活,他们劳作了一生,不习惯无所事事,不习惯被儿女养活。他们喜欢黄沙一马平川的田野,喜欢黄沙窄窄长长的老街,喜欢黄沙的老兄弟老姐妹,他们曾经一起奋斗在黄沙这片热土上,他们舍不得离开,这儿有他们的芳华和回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zwc.com/jyzl/1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