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小傳



馬丁路德小傳

 “我請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稱為路德宗信徒﹐只稱為基督徒。路德算什麼﹖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沒有為什麼人釘十字架。我不是﹐也不願作人的師傅。只有基督是我們的師傅。”--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是人盡皆知的偉大神仆,關于他的傳記和寫到他的書,多得我們不能盡讀。我們所寫的這個小傳,主要是側重“詩人”馬丁路德,而不是偉大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若是你讀過几本馬丁路德的傳記,再來讀這本小傳,會覺得更有興趣。

一個特殊的背景

歷代神所使用的器皿,都有他們与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除了神所賜給他們的天賦和恩賜之外,還要加上從幼年時,神所給他們在環境上的長期磨練。這一點,在馬丁路德的身上特別顯著。整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世界里奏效之先,就逐一在他心里發生作用,因為他將成為推廣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當我們認識路德心里所起的變化,和他特出的家庭以及教育背景,所塑造成的复雜性格之后,我們才能明白他所以能成功偉大事業,而成為神仆人當中最特出一位的原因。

在撒克遜尼(Saxony)的愛斯里本(Eisleben)住著一對夫婦,男的叫翰斯路德(Hans),女的叫瑪格麗特(Margaret),具有敬虔婦人的一切美德:她的謙虛,她的敬畏神,和她禱告的靈等等,鄰婦都視她作模范,爭著效法她。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瑪格麗特喜得一男,她第一個思想就是要把孩子奉獻給神,并且給他取名叫馬丁(Martin)。此后,馬丁路德就一直生長在這個非常特出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被稱為Luder、Ludher,或者Leuder,連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姓什么。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這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礦工,因為犯罪和逃亡的生活,所以家計由他母親來維持,路德自己也說:“我的雙親十分貧寒。”他的母親經常要以肩背木頭等苦工來增加收入,以供應孩子們,她所忍受的勞苦重擔,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路德是第一個孩子,所以在他稍為長大之后,生活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他身上。

另外一點,他父親的脾气非常暴躁、嚴厲,對孩子們的教育是以懼怕和懲罰并施的,路德比較性急,因此常受父親的刑罰。在他晚年時曾說:“我的雙親待我極其嚴厲,使我變成十分的怯懦,他們滿以為自己是對的;但他們不能分辨場合,不知道何時、何處或者如何懲罰。責罰雖是必須的,但是苹果与刑杖應當并施。”他提起有一個早晨,曾被連續鞭打十五下,路德說:“我們必須鞭打孩子,但我們同時也必須疼愛他們。”

當他年輕的時候,被送到一所納爾弟兄會(NulBrethren)學校讀書,然后在一四九七年他被介紹到馬德堡(Magdeburg)去讀書,而他父親又把他送去另一所愛森納(Eisenach)的學校讀書,所以路德曾在兩所學校受過教育。因為他的父母不能維持他的生活,以致他必須時常到街頭去行乞。“某一天,教會慶祝耶穌基督降生,我們一同在鄰近的村庄游行,高歌伯利恒城里的嬰孩耶穌,我們停在一座農舍的前面,一位農夫听到我們的歌聲,拿著食物出來給我們吃,他大聲喊著:‘孩子們,你們在哪里?’”但因路德的性格,一听見聲音就拔腳飛奔。“我們本來不需要惊恐的,因為農夫一片好心要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久受教師的斥責,已經變成惊弓之鳥了。這個農夫不斷地呼喚我們,我們才停止腳步,原來他給我們二根大的腊腸,叫我們飽餐一頓。由這一點可見我們良心經常在虧欠惊惶戰兢逃跑的光景。”這樣一個令人悲憫的儿童和青年時期的背景,對一般人說,只是成為他們一生痛苦、不幸的回憶,而在路德身上卻是陶塑他成為偉大詩人性質的搖籃。

一個十分剛強而又十分懦弱的人

長期在家庭和學校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使得路德的性格非常矛盾而且特殊。一方面,他是一個十分剛強的人;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軟弱,沒有決斷力,這樣的性格影響了馬丁路德一生之久。當他在學校里讀書的時候,可以看見他剛強的一面。當時盛行煩瑣的哲學(Scholasticphilosophy),他以非常的毅力,熟讀其間的名著,窮究其中的原理,在早歲時即卓越杰出,全大學都羡慕他的天才,并且因為他從小所受的宗教教育,他懇切求神祝福他的勞苦,總是以禱告來開始他的一天,再赴禮拜堂,然后才用功讀書,光陰從沒有一分鐘是荒廢的。他常這樣說:“好好禱告,是學問成就的大半。”并且他盡量利用時間在學校圖書館里閱讀群書。當時書籍很稀有,他能利用學校丰富的藏書,實在是万幸。當他得到學位的時候,因為勞力過度,生了一場大病,几臨死地。而像這樣一個賦有毅力的年輕人,人們難以想象他在農夫面前听見聲音就逃跑的故事。

一個無所懼怕而又常有敏銳恐懼感的人

其實,馬丁路德的本性是十分剛強的,因有父親的遺傳,對于一切事情都無所懼怕。但是因為長期在上述的環境之下,他的性格變為非常复雜、過敏而充滿恐懼。當他大病康复之后,他里頭有了大的改變,圣經給他一种新的啟示,但他仍舊不明白救恩的光輝。大約在一五?三年,他回家与家人歡度复活節,照著當時的風俗,他也配戴利劍。結果行路不慎,腳蹴劍鞘,利劍墜出,割斷一根大動脈,同伴四出求救,留下他一人,他仰臥在地,手按傷口,血流不止,自感臨近死亡,就大聲喊說:“馬利亞救我!”最后,醫生赶到,包裹傷處,晚間傷口崩裂,他再次暈厥,醒時又呼叫馬利亞救助,后來他承認說:“當時我倚靠馬利亞實在該死。”而那時他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的感覺,后來那個城里他的一個朋友被暗殺,使他万分悲傷惊恐。他戰兢自問說:“假若我死時也這樣全無警告,結果如何呢?”

當年夏天返鄉省親,回校的時候,在艾福(Erfurt)附近斯坦黑(Sternhein)的鄉村,突遇暴風雨,電光閃射,火球就落在他腳前不遠處,他受惊仆倒,跪在地上,自念死期將到,永遠死亡的審判正在嚴肅地呼喚他。正被這樣的懮急和恐怖圍繞之時,他听到一個呼召,無法再抗拒,便立誓說:“神若拯救我脫离這個危險,我就撇下世界,專心事奉神。”從地上爬起來之后,死亡的恐怖還是充塞在他的心里,知道這日早晚終要臨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該作什么?過去的思想又開始更加有力的攻擊他—他是如此不洁的人,怎能站在神面前受審判呢?因著這些深刻的感覺,在他早期所寫的詩歌中,每首都能触摸到他對神的尊重和忠誠,對審判滅亡的戰兢和恐懼,對救恩的飢渴和感激,使他詩歌有那樣深切感人的力量。

從這二件事上,我們可以看見路德經常被恐懼所充滿,這是十分痛苦的經驗。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剛強而無所懼怕。當他蒙召的時候,他就決心入修道院作一個修道士。他知道這會引起雙親和同學們的反對,所以特別邀請大學的同學來歡聚晚餐,席間有音樂助興,這是路德向世界辭別之宴。從此以后,他將進入寂靜的修道院,和修道士為伴;不再談天說地,將靜坐默思,不再高歌時曲,將靜听鐘聲,這是他最后一次享受青年人的歡樂。同時,他也寫信給父親,而父親覆函表示他的憤怒和輕視,聲明從此脫离父子關系。這一切卻不能搖動一點點他進修道院的意念。那一天深夜,他獨自去叩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門,大門開而复閉。看哪!他從此离別父母,离別學友,离別世界,這件事發生在一五?五年八月十七日,他才二十一歲。

一個在嚴格的律法下受教而充滿自覺的人

進入修道院之后,那里的嚴格訓練,在路德的身上塑造出一個和他原來性格沖突的另一种性格。他初進入時,修道士大大歡迎他,引以為榮。漸漸地,他們待他十分苛刻,叫他作最卑賤的工作,并且以許多的事故意折磨這位哲學碩士,教訓他學問并不使他的地位高過其他的弟兄們。他們不讓他專心用功,反而叫他打雜,開關大門,按時打鐘、掃地、整理房間。而這些雜事作完之后,他們就大聲對他喊說:“拿著口袋去討飯。”路德立刻順服,提著口袋在街上逐家挨戶去乞食。有時候必須在從前那些朋友和他的下屬門前去乞食,對他來說,實在是非常殘酷的訓練和屈辱。

更可怕的一面,修道院給他的教訓和生活,是希望用禁食、抑欲、守夜來克制肉體,他像囚犯一般關在房里,不斷和內心的惡欲邪情搏斗。他平時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面包和一條小鯡魚。而他認為只要能成圣,進入天堂,任何犧牲都無所謂。羅馬教內很難得到像這樣一位虔誠的修道士,他從未見過一個這么努力來購買永生福樂的人。但是對于路德來說,這條路是根本跑不通的,再強的人,再強的意志,都要在這條路上倒下來。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證,他內心的愿望沒有這個就沒有安宁。當初是這個恐懼驅使他進入修道院,但是在斗室之內,恐懼只有增加,內心的哀嘆,震蕩在修道院的長廊,引起更響亮的回聲。而他發現在進入修道院之后,自己好像成了一個更可怕的罪人,實行修道院式的圣洁,并不能綏靖自己的良心,路德在急難中也曾嘗試過,可是不久就發現這是一個騙局,毫無拯救在內。那時候他在大學的圖書館中,發現了一本拉丁文圣經(在這之前,他從未見過圣經),同時他也發現圣經中埋藏了許多東西,是他在教會中從未听過的。一時興奮,便開始由哈拿的故事來細讀,并且他覺得讀圣經并不如天主教所說的,是一种干犯神的行為,反而能帶給他一些心中的平安。但在另外一面,由于未能發現救恩的亮光,反而看見自己在話語和行為上充滿了罪惡,以致良心深受控告。以他這樣一位高度智慧的人,竭盡其智也沒有辦法解決自己被捆綁的問題,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有一點微小的亮光:“或許這是神的道路——使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拯救自己,而必須神來施行拯救。”從此以后,圣經成為他不能或忘的書籍,隨時帶在身邊,當他的同伴們都到天主教堂里認罪,他卻在神面前將自己所犯最微小的罪,都傾心吐意地直接向神承認,盼望從此得赦免。但他仍舊以為尚須加上禁食禱告的苦修,及神父們細心的審察才能贖罪。這初期生活中的矛盾,也造成了他一生中矛盾的性格。在這樣越發的注意認罪,及神父越發的審察之下,他不僅內心得不到平安,而且發現自己的罪更多,心中陷入更深的痛苦。而這痛苦使他更常發脾气,失去忍耐,失去安息。

一個具有堅強獨立性格又非常需要依靠的人

馬丁路德面貌的特征正是他天性的一個最好的說明,他長得非常粗獷,特別兩只炯炯發光帶著棱角的眼睛,許多人稱他為鷹眼,但反對他的人卻譏他為雞眼。加上他突出而剛毅的下顎,使他的外形成為一個使人一見就生畏的人,沒有人愿意親近他,所以他常感自卑而孤獨。奇妙的是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和詩人都有這一方面的相同點:偉大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杰出的音樂家貝多芬在這一方面是十分相像的,但是這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卻同時具有一個偉大詩人和音樂家的天賦。經過這樣艱巨的歷程和背景,這個十分剛強自信的人里面攙雜著另一面完全不同的性格。由于他內心沒有平安,所以迫切尋求永生之道,使他愿意長期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功行、禁食、不眠、認罪及各种贖罪的方法。雖然他心中也充滿了怀疑,然而他要倚靠一切他所能抓住的,使他心中得安息。他用功遵守這些無意義的規條和律法,結果,消耗了他所有青年的力量,使他的骨頭根根可數,眼球凹入眶內。他的容貌顯出不安,時有掙扎;另外一面,他仍舊在這條路上堅剛不撓。神的怜憫使他遇見了一位年輕人約翰史道畢(JohnStaupitz),這是一位在那時代中少有的認識主的人,他因親自認識救贖主,而得到內心的平安,尤其懂得恩典揀選的真理。當路德正因為自己所走的路而神志沮喪、默然無語,几乎不能進食的時候,史道畢熱誠的來對他說:“這些試探是你所必須的,比飯更需要。”路德說:“我向神所許的愿都歸徒然;罪的力量實在太強。”史道畢就把他所發的亮光和救恩告訴路德,而路德反問說:“這樣,你怎么答覆加在無數良心上千百种難當的苦行呢?我們豈非盼望因此獲得天堂嗎?”史道畢回答說:“圣經中悔改的意義,不是千百個掙扎,而是里面的改變——藉著神的愛而轉向神,得著平安。人不能活在‘自我分析’中來過清洁的生活,因為人完全不能靠自己來拯救自己,也不能靠自己來滿足神律法上的要求。相信神是滿有寬恕和怜憫的心,并且相信神的救法,是要我們看基督為神所應許的救主,為人的罪受苦而死,祂并不是那威脅人的審判者。”這些話對路德如同亮光照在死蔭的黑暗里,實在太重要了。從此以后,史道畢不僅成為路德的朋友,也是他可敬的導師,指示他救恩的道路,路德說,若不是史道畢的幫助,他可能早就被仇敵的控告所吞吃,而在地上消滅掉了。

長期受盲目服從訓練卻同時對每件事都容易產生怀疑的人

路德的一生真是充滿了矛盾,無論在他的性格、感覺和經歷中,皆是如此。他說,屬世的宗教都是要求盲目的服從,而他也的确如此行,但卻無法消除他內心深處的怀疑。譬如,他一面嚴格遵守天主教認罪的生活;一面他又實在怀疑:一個真正盼望從罪得釋放的人,會被這個宗教帶入一种歧徑里——藉著外表意識的操練而盼望得著平安。其實,這樣的作法,只是叫人在思想上數算自己的罪而受痛苦,更被外面的宗教意識所捆綁;甚至叫人覺得,除了跟從教會錯誤的領導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叫人從神面前得平安。

在意大利炎日之下,長途旅行,終于到達七山之城。當他看見那座羅馬大城的時候。他心里何等興奮,雙膝跪下說:“圣羅馬,我向你致敬!”對于當地所行一切荒謬的遺傳和規條,雖他已蒙光照,但悟性尚未全部脫离黑暗,更缺少知識。要脫出數世紀的黑暗,豈是容易。

他最初竭力遵守羅馬教會所命令的贖罪方式。一心盼望獲得教皇所應許的赦罪,他卑怯地用雙膝爬上彼拉多的梯子,据說是神奇的由耶路撒冷遷來此地的。當他正在作這功德的時候,他听見一個雷聲,從他內心的深處發出說:“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曾經兩次臨到他,如同天使的聲音一般,現在重新有力的向他發聲。他在惊奇中站起來,全身寒栗,自愧迷信之深,火速起來走避。這次經歷是路德一生中惊人的轉變,從此困拘他多年的羅馬教規條,都崩潰仆倒,不得在他里面建立。他成了一個新人,過去多年所受無數心靈的痛苦,現今完全得著釋放。而神所賜予他惊人的天才,及在學校中苦讀所得的學問,都成為他一生服事神的資本。他耗盡心血,為后代神的儿女立下信心最寶貴的根基。

他深深感覺以往年月所受的痛苦都是枉然。一五一二年十月十八日,他宣誓說:“我誓必全力保衛福音真理。”翌日領神學博士銜。他說:“凡無神的呼召而做事的,就是尋求自己的榮耀。但我馬丁路德是被逼作博士的。羅馬教想阻止我履行職務,可是我已經看見結果如何,將來結局更慘,他們不克保衛自己。奉神的名,我決踐踏猛獅,蹂躪龍蛇。這個工作在我生時開始,在我死后完成。”

自那時起,路德在教室里、在講台上傳揚相信耶穌基督的道,他的教訓帶著權柄,也帶著極大的亮光,引領人相信神的儿子,因他完全依靠圣經。他又深覺神學院使真理墜入黑暗,阻礙神儿女的信心,所以他心中燃燒著說不出的義憤,起意保衛真道,使信仰能在神儿女中恢复,就出了第一本保衛真理的書,攻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說:“從你們得著一些空洞敗坏的形式主義,在行為和生命的歡念上尤其盲目,因你們從不了解公義的中心和根据。”而路德尋索一切的方法,以抵擋天主教濫用圣靈以外各种荒謬的教導,他下定決心為真理打一場偉大的仗,因此引起神父們和神學院的學者,盡他們的力量來反駁路德的新理論,這一切可怕的攻擊,從未搖動一點路德的腳步,反而使他心中充滿了天上的平安和喜樂。直等到万圣節來到,他們說凡在迭亭侯所建之堂內認罪的,必得丰富的贖罪。因此在這年節,許多朝圣者從各地集來。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節期的前一日,是個偉大的日子,路德勇敢的走進禮拜堂,在大門上張貼九十五條反對贖罪票道理的標題。這宣告成為頭一支利箭,射入天主教的心腑,而為神的儿女奠定了進入天門不能再被毀坏的根基。在這爭戰開始后,他更清楚地看出當時天主教已陷入極深的腐敗當中,這邪惡的力量匯集起來,抵擋神藉著他所興起的新運動,但這一切的反對,因著路德的性格和神所加給的力量,反而更催促他往前。万軍之耶和華爭戰的靈如同火焰,在他里面燒燃。那些羅馬教庭權貴愈憤怒、愈壓制,他就越發無所懼怕,用更自由的靈和話語,討伐羅馬教的錯誤,和站在羅馬教背后的鬼魔來爭戰。他說:“我已完全預備好了,我所作的一切,可以在神公義審判的那日,站在神的面前。”

一個經過可怕爭戰而得胜的人

自那時起,路德就成了一個非常孤單的人。朋友們都起來反對他,一片喊聲說:“要听教會。”教廷的監察官麥曹利尼(Mazzolini)特別著論攻擊說:“我愿意知道這個路德是否鐵鼻銅頭,不可擊破。”并稱“凡不以羅馬教會与羅馬教皇的教訓為信心無謬准則的,就是异端。”當然路德所受的壓力很大,在緘默了一段時期之后,他說:“神的話,全部神的話,只有神的話,乃是一切的准則,他相信一一絕對的相信一一教皇和一切的教法會議,都可能錯誤。現在我們只是為神爭戰,如果我們站在神這一邊,我們就不相信任何人能夠胜過我們。雖然我也知道任何可怕的事都會發生,但是我們永不搖動,因為神掌握著一切的事,而我們為著神的旨意,不以性命為念,因為祂已經為我們舍了祂榮耀的性命,并且我們將要經過死,和祂一同复活,一同得榮耀,這是祂對我們的圣召,和我們對祂圣召的尊重。”

以后所發生一連串的事,他的傳記中多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僅提及他的二度爭戰:當最后命令到達,路德必須赴奧司堡(Augsburg)受審,他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前往,各方面傳來可怕的情報,有人預備半路謀殺他,史道畢勸他暫避一時說:“我看全世界都聯合反抗真理,我覺得你毫無希望,只有等候逼迫殺害。”然而一切都不能搖動他。當他抵達奧司堡,在羅馬使節前受審時,手中并無安全證,然而心中充滿了平安。他們在審判的開始問他:“你愿意誰作你的審判官?”路德的回答真是偉大:“教皇并不能審判神的話和我們的信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鑒察和審判自己。”該次審判所依据的,乃是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路德迅速有力地回答說:“圣經在外!(教皇的權柄不能越過圣經之外)在這件事上,我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絕不退讓,絕不屈服。”第二天的審判聚會情形更可怕,審判官惱怒地斥責他說:“撤回你所見證的,否則永遠不得回來。”路德彎腰鞠躬退出大廳,回到修道院滿心快樂。他已盡了本分,神必負他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一個神的仆人能像馬丁路德那樣,把他一生爭斗的經歷用音樂和詩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個敢冒天下人的指責而推翻一切錯誤傳統的人

從馬丁路德的傳記中,我們知道當最后爭戰胜利后,天主教用各樣的方法要殺死路德,而他的朋友多方將他隱藏。在那段隱藏的日子當中,他歷盡了各樣的痛苦和仇敵凶險的攻擊。路德的确是個剛強的人,固然他是一個被神的靈充滿的器皿,然而不可否認的,這器皿本身也實在是用仇敵任何力量都難以折斷的材料所制成的。那時,整個歐洲几百年來被囚于天主教的影響之下,多少生活、風俗和觀念,都已牢不可破地栽植在人們的心中,只有像路德這樣的器皿,才能起來不顧一切地推翻所有的傳統,無論這傳統是如何地被天下的人所視為當然,甚至神圣不可侵犯。今天神的儿女能得著屬靈的自由,我們為了這件事,十分感激馬丁路德,神使用他好像一把利劍,把多少年來捆綁在神儿女身上的鐵鏈—一砍斷。

數百年來,人們已慣于到教堂去听圣品階層講解圣經,因為在天主教控制之下,一般的人民沒有權利自己誦讀圣經,而且讀經的本身也成為得罪神的事。路德不僅起來大力推翻此事,更把晦澀難懂的拉丁文圣經另根据原文翻譯成當代德文,這是個偉大的革命,和他的宗教革命具有同樣巨大的价值。當他把神的話譯成當代德文時,他說:“巴不得這本書被譯成各樣的方言,放在各人手里,擺在各人眼前,進入各人心里。”又說:“不帶注解的圣經,如同太陽,使眾圣徒直接得到亮光,這是改教運動的重要時机。”圣經問世,路德退隱;神顯現,人的一切就消失。改教者把這本書交于人手,從此每個人可以直接听到神的呼聲。

在威騰堡史達特(Carlstalt)領導下,他開始了偉大教會改革和社會改革運動。第二周,所有偶像、馬利亞及圣徒的雕像盡被毀棄,這是馬丁路德剛強魄力的又一杰作。

為了推翻傳統僧侶生活,他便立志娶妻成家,這件事需要更大的魄力和膽量。他對朋友說:“我不愿在我身上留下一點羅馬教的遺毒。”他雖已脫下僧衣,但尚未脫下僧人獨身的約束。他年老的父親勸他成家,他晝夜為這事禱告,他說:“神若樂意,祂可以改變我的心。但至少目前我不想娶。我并非不懂愛情,然而我日日在等候异端者的刑罰和死亡。”在他的良心里,他知道婚姻是神所定的,獨身是人的制度。最后,因為改教的立場,他覺得應當結婚。他說:“我不但用言語,也用行為見證福音。我決意在仇敵高唱凱歌之前娶一修女,證明他們并未克服我。我娶妻并未盼望長久同居,乃鑒于那諸侯向我傾倒忿怒,預見自己死期將近,料想在我死后,他們必再蹂躪我的道理,我就決意用明顯的行動見證我所講的,以堅固那些軟弱的人。”一五二五年六月十一日,他在朋友愛姆斯道夫家里,与凱塞玲波拉(CatherineBora)結婚。那時他正四十二歲。凱塞玲非常愛他,在他沮喪時,常用言語安慰他,免除他負擔家庭一切瑣碎的事。當他空閑時,坐在旁邊陪伴他。路德之家庭生活,使他后一半人生起了劇烈的改變,而大大影響了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有時我們會惊奇,像這樣一個粗獷和剛強的人,竟也會寫出對于神愛那樣敏銳、柔細的詩歌。

詩人路德帶給神儿女的一大禮物—一圣詩

路德一生所帶給神儿女的三大禮物,是我們今天還在享用的。頭一件禮物是恢复“因信稱義”的真理,其次是公開的圣經,第三件則是這篇小傳的重點一一他的圣詩。

德意志民族原來就是一支酷愛音樂的民族,從中世紀的早期開始,當地的圣徒就喜歡用民謠的形式來譜寫圣詩,天主教雖然不明加禁止,但也默許他們這樣唱頌。所以,路德成為更正教的第一位大詩人,并非單單由于他自己的天賦,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一德國本身就是一塊圣詩的沃土,而路德以他屬靈的見識和魄力,成為其后蔚為風气的德語圣詩的催生者和引玉者。

路德自己曾說過:“音樂是神所賜最美麗的、和最偉大的恩賜。我常蒙祂感動而滿有能力的傳講信息。音樂也是神的兵器,能夠赶逐魔鬼,帶給人屬天的喜樂。除了我所信仰的神學之外,我把音樂放在最高的地位,而得到我自己最高的尊重。由經歷中我們知道,除了神的話語外,用音樂所發出的贊美,最能改變并掌握神儿女的性情和生命。魔鬼何等憎惡從神來的音樂,我自己的心靈卻常常被音樂所更新,并且把我從一切的痛苦和繁瑣的事務中拯救出來。而天上的父親盼望音樂和教會共存到永遠。這無限寶貴的恩賜,僅為人類所擁有,提醒人們被造的目的,乃在贊美神和彰顯神。”

他寫詩的目的,并非要寫一些很美麗的圣詩給神儿女來欣賞;在他所處的爭戰歲月里,他里頭有一個迫切的靈,要宣告他所信的是誰,要呼喚神的儿女們都向神表明態度,而站到神的這一邊來。所以,他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簡單明了,鋒芒銳利,气勢磅礡,咄咄逼人。我們很感謝神,當時的歐洲并沒有什么版權法,只要有人寫得出好文字,馬上就會有人“盜印”,廣為流傳;因此,路德的圣詩只要一在威騰堡教會唱出,不久就流傳到各地德語的教會,于是他的詩歌成為堅固神儿女信仰最有力的兵器。

根据茱利安的搜集,路德一生所出版的詩共有三十八首,其中有十一首是他從拉丁圣詩翻譯成德文的;有四首是他從流傳在民間的詩歌而改寫的;有七首是詩篇的改寫,他詩中最膾炙人口的“我神乃是大能堡壘”就是這一類的,此外從別處經文改寫的則有六首,其他列為創作的有八首,多為口語風格的。他的詩歌寫得雖然不多,卻是各种類型都有,而我們還可以發現他雖然被稱為宗教改革家。他卻是竭力維護拉丁教會愛好圣詩的傳統,并且大膽地使用淺白德語,甚至采用民謠體,使圣詩贏得更多圣徒的唱頌。

路德的詩還有一點是很特殊的,就是詩譜几乎是他自己譜的,他的配樂鏗鏘有力,最适合表達出該詩的含意。

至于這些詩的系年,有二十四首詩是他在一五二三年秋天起到次年的夏天所寫的,以后陸續發表,最晚一首是在一五四三年寫的。

在沒有欣賞路德的詩歌之前,我們先要來看看他在圣詩中的影響地位。圣詩學權威茱利安曾對“圣詩”一詞下過定義,他說:“圣詩乃是普及的宗教抒情詩,用來贊美神,而由全會眾一同唱頌的。”因此,拉丁圣詩雖然精致,但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點:第一,它是用拉丁文寫的,并不普及;其次,它是圣品或修道院用的,或由詩班唱出的,并非由全會眾一同唱的。這种光景一直到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運動后,才徹底地扭轉過來。据茱利安的估計,一九0五年以前,德語圣詩的首數已超過十万首,其中不朽的精品也有千首。他說:“大多數的德語圣詩都是滿了膏油和熱力的,是堅固人的信仰又叫人得安慰的。早期的圣詩反映出改革時代的風暴和爭戰;三十年戰爭時代的圣詩則反映出苦難的經歷;其后的敬虔和莫拉維亞時代的圣詩反映出他們追求圣洁的掙扎經歷,和進入与神交通的甜美享受;到了以后啟蒙和理性時代,這些詩更像出于干地的花、傲視霜雪的高山玫瑰,依舊向人宣告他們信入基督而有的曙光。”

因此,茱利安說,馬丁路德是德語圣詩中的安波羅修(Ambrose,~),亦即說他是德語圣詩之父,如同安波羅修是拉丁圣詩之父、以撒華滋為英語圣詩之父一樣。他認為路德恢复了“圣徒皆為祭司”之真理的實際作法,就是把圣經和詩歌口語化。他說:“有了德語圣經,神就可以直接地對德國圣徒說話,而有了德語圣詩,德國圣徒也可以直接地向神傾訴。這是路德在改革中最杰出的成就。”

路德的詩不只是影響了德語教會,藉著翻譯,更影響各國的教會。下面我們透過翻譯,來欣賞四首路德所寫圣詩中的代表作:

“一首新歌于焉唱起”(ANewSongHereShallBeBegun)是路德所寫的第一首詩歌。這首詩寫作的緣起非常感人。當路德在一五一七年公然向教廷張貼九十五條答辯文起,他的忠心同工有不少是他自己所出修會里的修道士。到了一五二一年沃姆斯會議以后,路德正式被天主教宣判為异端。當時的德國王侯都傾向路德主義,并不向他的同工采取任何壓制的手段,可是在荷蘭境內的情況則不相同。雅各司布廉(JacobSpreng)是荷蘭安衛普(Antwerp)修道院的院長,竭力地為路德所提出的真理辯護,于是他的修道院大受逼迫。司布廉和他重要的同工都因此下獄,政府且以死刑來逼迫他們妥協,但在修道院中的弟兄們仍然一如素常地傳揚救恩信息。最后,整個修道院的人都被捕下獄,而且被威脅說,若不悔改,將被處以火刑。其中有兩位弟兄名叫亨瑞和約翰,表現得特別剛強,一點都不妥協。結果于一五二三年七月一日在布魯塞爾市場上公開被天主教焚死。這是宗教改革以來第一批殉道者,路德的心大受感動。

他們殉道之后,天主教立即放出空气說,他們兩人在臨死前悔改了,放棄了他們素來所堅持的信仰。路德听到了,就定意要拆穿仇敵的詭計,但要如何將這個偉大的殉道故事公之于世呢?他采取了歌謠體來寫詩,果然眾人爭相傳頌,真相就大白了。這首詩有十二節,是一首敘事詩,述說這件事的始末,并不适合今日教會唱頌之用,在此仍列出六節供讀者頌讀。

1、Anewsonghereshallbebegun

TheLordhelpoursinging!

OfwhatourGodHimselfhathdone,

Praise,honortoHimbringing.

AtBrusselsintheNetherlands

Bytwoboys,martyrsyouthful

HeshowedthewondersofHishands,

WhomHewithfavortruthful

Sorichlyhathadorned.

2、ThefirstrightfitlyJohnwasnamed,

SorichheinGod’sfavor;

Hisbrother,Henry—oneunblamed,

Whosesaltlostnotitssavor;

Fromthisworldtheyaregoneaway,

Thediademthey’vegained;

Honest,likeGod’sgoodchildren,they

Forhiswordlifedisdained,

Andhavebe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北京请问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zwc.com/jyys/8287.html